創立於一九八九年的三希陶瓷,已在台灣茶器具開發深耕超過三十的歲月。來自鶯歌的三希陶瓷,有著台灣陶鄉豐厚的茶具工藝底韻

茶道壺評

喝茶好處

三希陶瓷,創立於西元1989年,至今已有24年的歷史。在這過往的24個年頭裏,我們致力於茗壺茶具的研發設計與生產製作,不遺餘力。

一本發揚中華民族故有的優良民俗,結合現今世代的美學觀念,秉持茶藝生活生活茶藝的實用需求,不斷開發創作,不同造型,不同意境的茶壺茗具。

提供給支持我們,愛護我們的用戶與壺友。

   迄今已有三百多件作品,不可不謂豐富多元,包羅萬象。但我們並不因以為傲,更冀期不斷的創作研發能讓傳統的中國茶藝,融入每個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茶道交流

唐朝陸羽所作的茶經記載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公,齊有晏嬰,漢有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瑞,盛於國朝」。可見茶葉自神農氏已被用做飲料,到唐朝而大為盛行,可以說,茶史和中國歷史同其久遠。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我們歡迎眾多愛好飲茶品茗的同好,與我們分享交流關於茶道的資訊。

如何選壺

陸羽茶經提到:壺為茶之父,茶壺是泡茶動作中最能影響個人感受的焦點,評論茶壺的標準,首先應該考慮到它的實用性,例如:容量的大小,壺把的執握,出水是否流暢,壺蓋周圍是否密合等因素。

再來考量砂泥的品質與色澤,造型與圖案是否和諧,使一把茶壺在造型與實用上都能恰到好處,才能算是一把完美的茶壺,所以在選壺時要注意下列幾點要件:

♦  外觀造形美感:

  每個人對於美感的欣賞角度各有不同,這裏所說的美感,最主要的是指個人的感受,對於壺的造型與外觀,依個人喜好,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就好了,那就代表了個人的美感,畢竟那是自己要使用的。

又何必一定要去符合流行的模樣呢?

♦  壺具質地內涵:

  泡茶用的壺,一般以砂為主,因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較瓷器渾樸親和,如在上面題款也較有韻格,所以大致在泡茶上,砂壺比瓷壺受歡迎。茶壺的質地。上要是看胎骨及色澤。胎骨堅、色澤潤為佳,在程度上愈接近這種質地愈好,關於胎骨堅硬性的驗別。可將壺置於手掌上,輕撥壺出水蓋,聽其壺背.以鏘鐺經揚為佳:旨嚮遲鈍。勁道不足,導熱效果稍遜;但若音高尖銳。則逼熱過甚。泡茶時又須特別注意各項因素的調整,總之壺音以聽來悅耳為佳,不過測驗時壺須乾淨。

♦  壺具緊密程度

  壺的精密度是指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則茗香散漫。測定力法是注水入壺1/2--2/3。正面手壓氣孔再傾壺倒水,涓滴不出則表有間不容髮的精密度,或手壓流口再反倒壺身,若壺蓋不落也表精密度高。

♦  壺具出水狀況:

  壺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設計最有關係。傾壺倒水,能使壺裏滴水不存為佳。至於出水態勢,是剛直或柔和曲美,隨個人喜好而定但無論剛或柔,出水無勁不順總是缺點。有時再看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長短亦可比較,長者為佳。

♦  壺具重心順手﹕

  一把壺提起來是否順手?除了與壺把設計的彎度及粗細有關外,壺把的力點是否位於一或接近於一壺身受水時的重心也是應注意到的,測定方法是注水人壺約3/4,然後水平提起何慢慢傾壺倒水,若覺順手則佳,反之若須用力緊握,甚或持壺不穩則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鑑的,即乾壺輕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謂之「水平」。

♦  壺性茶性配合﹕

  壺的特性如再與茶的特性相配合則更佳,一般是壺音頻率較高,適宜配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因為香由熱蘊。反之,壺音稍低者較宜配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因為逼熱過烈味反而難以醇滑。

  一把好壺欣賞的重點,在其造型的運格與奇特及精緻細膩的手工。故凡能敦古而得神味,質美色佳而堅硬者,或繼創精巧且具風格者,都是值得欣賞的美藝佳作,畢竟代代出名家,長江後浪推前浪,好壺的出現直接可使茶道中人游心於茶藝的鑑賞與珍玩,間接也鼓勵了製壺者藝術與實用的巧思,藉以推動我們的國道——茶道。